首页 > 独家观察

房企命运,已被“固化”?

2024-07-18 点击量:356

在行业的寒流中,房企当前的日子异常难过——销售额大幅下滑,土地市场持续低迷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和经营挑战。

据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《2024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》显示,上半年TOP100房企的销售总额仅为20834.7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了41.6%,销售额突破千亿大关的房企数量急剧缩减至仅6家。

与此同时,2024年上半年,TOP100房企的拿地总额仅为3801亿元,同比下降了35.8%。

可见,在资金压力和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,房企对土地投资的热情也随之大减。

行业头部房企也无法独善其身,那个把三高模式奉为圭臬,靠债务驱动而大肆圈钱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

如今的大多房企,进退苦皇皇,只有逃脱如下命运,才能绝地重生。

第一,销售业绩急剧缩水,在今年上半年,销售额达到百亿元级别的房企数量大幅下滑至44家,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4家。

在销售萎靡不振的情况,房企拿地的动力自然不足。仅就广州来看,在救市方面,广州使出了洪荒之力,但土地市场的表现与之相比,可谓颗粒无收。

在上半年,广州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只有64亿元,而在过去三年,广州的土地成交金额基本都在1000亿以上。

第二,一些企业或向“轻资产”转型,或回归到实体产业主业,纷纷切换赛道,寻求新的生存模式。

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,跨界一度盛行,如美的、格力、海尔这些制造业巨头都躬身入局,想要赚一波块钱。

如今,曾经的香饽饽已是烫手山芋。

2014年起,格力地产就开始了其房地产之旅,但几经挣扎,规模始终没有做起来,叠加行业大环境的影响,格力最终选择剥离地产业务,格力地产向免税业务转型。

在房地产行业,如果不是格力名声在外,像格力地产这样不温不火的企业,基本不会有多大的知名度,其退出房地产行业也算有迹可循。但是,美的却是在和格力情况大相径庭的情况下,对房地产业务进行了剥离。

美的集团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,早在20年前,就开始对房地产的战略布局,并且业绩斐然。

美的置业于2018年成功上市。即便在行业下行期,美的置业也以658.5亿元销售额,在2023年的克而瑞房企销售百强榜单上位列第22位。

业余的干翻了专业的,这属实让一众房企汗颜。

即便如此,在6月份,重组后的美的置业依旧剥离了房地产业务,将专注于物业管理服务、商业物业和产业园、房地产科技、建设项目管理等轻资产业务。

第三,市场分化加剧,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
跨界的企业逐步退出房地产业务,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市场环境下的主动选择甩掉重资产包袱,轻装开启新征程,可有些上市房企的类似操作,却有着每况愈下的意味。

比如华远地产。

曾经的华远地产,虽然陷入了人比企业红的怪圈,但因其地产老炮的身份,在京城楼市的地位举足轻重,“南万科,北华远”的说法由来已久。

然而,华远地产在大发展时代逐渐掉队,不但对万科望尘莫及,而且被同门兄弟——华润置地也拉下了数个段位。

4月26日,华远地产发布公告,拟将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,转让至公司控股股东华远集团,后续将聚焦于代建、酒店经营、资产管理与运营、物业管理、城市运营服务等业务,实现战略转型。

华远地产断臂求生,恰是诸多期冀以“小而美”模式而生存的中小房企所面临的困境。

第四,一些企业积极自救,几经挣扎,却逃不脱泪别股市的结局。

曾经的阳光城,在业内以高周转、高负债、高速扩张而闻名。在阳光城蒙眼狂奔,业绩不断飙升的那些年,流动性危机一直如影随形。

由于阳光城债台高筑,以及经营困境,业绩表现不佳等原因,泰康系不惜以亏损近十几亿元的代价,进行清仓式减持。朱荣斌同样以白干了四年多,甚至还要亏损4000多万的代价告别了阳光城。

虽然一次次不惜以五折卖房,但阳光城最终没有做到逆天改命。6月13日晚,阳光城还是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告知书。

从出险到摘牌,ST中南用了两年多时间自救,期间还曾有官方站台、增持,但其命运和阳光城一样。

从此A股,再无阳光城和中南建设。